台大醫學院日前公布的一項「孩童生活自理能力調查」,比較台灣和美國兩地的8歲以下孩童在生活能力上的評估發現:四歲以前,兩地孩童的自理能力相差無幾,但是到了4歲以後,台灣孩童的生活能力卻明顯落後於美國。調查研究發現,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來自於父母在教育時價值觀的不同,而有差異。

  所謂的「兒童功能量表」內容主要是包括孩子是否能夠獨立進食、能否獨立過馬路、如廁擦屁股、綁鞋帶、扣鈕扣、拉鍊等基本的能力。

  負責調查的學者觀察指出,為什麼台灣幼兒會自理不如人,主要原因來自於台灣的父母「愛子心切」,經常幫孩子做了許多事,餓了不會自己吃飯、出門不會自己穿鞋。甚至把照顧的責任交給外傭照顧,上學之後,有些孩子還不會自己擦鼻涕、擦屁股。

  此外,台灣的父母也很忙,忙得沒有時間耐心地等孩子自己吃完一碗飯、穿衣服、穿鞋,所以乾脆幫忙餵飯、屈膝伺候穿衣穿鞋,因為覺得「大人做可以省時省事」。但是久而久之卻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動手做的意願,甚至變成依賴性強、主動學習的意願低落。

  著有《放手吧!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一書的日本親職教育專家田中喜美子指出,許多父母從小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結果就是造就出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而這種習性持續到成人,孩子會變成消極「等待指示的人」,凡是提不起勁,無法自我思考,甚至變成一群沒有「動力」的年輕人,對於人生沒有夢想,對工作沒有企圖心,甚至慢慢成為「啃老族」。

要如何避免上述的問題與惡夢?田中喜美子建議父母可以做從下列三方向著手:

  一、 從小就讓孩子嘗試各種事物:學自理可以從零歲就開始,例如還在搖搖晃晃學步時,外出回家,可以請他把脫下來的鞋子放好;丟擲到地上的玩具或書籍,引導歸位,甚至喝完ㄋㄟㄋㄟ時,奶瓶也應該要擺放好。

  二、 容許犯錯和失敗:孩子想要自己拿湯匙吃飯,不妨暫時看不見掉落一桌的飯粒,讓他自己餵食;孩子想要自己穿鞋,但左、右腳不對,那就多給他5分鐘將兩隻鞋交換過來。

  三、 記得讚美和鼓勵:當孩子自己完成了(或許你已經等到七竅生煙),記得也要給他一個讚美,鼓勵他繼續做得更好,讓他覺得「我會自己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教孩子無法一蹴可及。」田中喜美子提醒,要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和好能力,成功的關鍵在於父母能否持續正確的教養態度與方法,而上述三種方法,若要落實在生活裡,需要循序漸進,需要每天一點一滴的累積,當你不在因為孩子把書包、衣物、玩具四處擺放而大動肝火時,那才是時間創造的成績。

資料來源:http://pchomekids.pixnet.net/blog/post/3395016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wa07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