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安醫院身心醫學科 /小兒心智科/ 精神科主任醫師 許正典

  臨床醫療教小孩及大人(家長)如何專心似乎已經是專家本能,但真正要專心下 來好好寫個一篇深入淺出、童叟皆宜的「導讀文序」可真是「千頭萬緒」,原來振筆 著作的「文字遊戲」可能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最高心智專注訓練。想想老祖宗(如山頂 洞人)在千萬年前為了在地球生存,非得殫精竭慮、專注心力對付長毛象等大型動物 的威脅,接著在農業社會時代,又需時時注意節氣變化和水土變遷,以免農作稻物遭 天災蝗害得閒,待人為疏失一釀而成千古恨的災禍。即便是21世紀高度科技文明主宰 的人類活動,更是充斥你我週遭的「pay attention」,惟有「近乎苛求」的「專注完 美」,才是達到眾所認知「成功」的惟一途徑! 

 

  所以這個「專注」年代的小孩有些令人同情,沒有進化到雙核心甚至四核心處理器的大腦效能,卻要面臨日新月異、不斷推陳出新的爆炸知識考驗和磨練。想當年沒有電視電動電腦的純樸時光,專心作好學生的本分只要專心讀好書本的內容,專心作好交代的作業,得到家長和老師的稱讚似乎不太困難。

 

  但現在白天有學校教室的創意教學和多元課業,晚上(下午)有安親補習的加強練習和完整輔導,又得抵抗「三電」的持續刺激和誘惑,不管是學齡前後的孩子要想不專心多半「心有餘力不足」,再加上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如重金屬污染,染劑和藥劑的濫用等),先天專注力神經系統就未能得到良好培育發展,後天又未能適時且持續提供「去蕪存菁」的專注力訓練情境和環境,難怪注意力失調症(即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盛行率逐年攀升;民國95年臺大醫院高淑芬醫師所作臺灣兒童注意力失調症比率達7.5%,但實際有部分症狀或問題困擾可能是2至3倍之多,影響家庭親子互動和師生人際關係更值得重視。

 

  注意力失調到只有「三電」才能吸引注意力時,那可能是嚴重到需用藥物治療才能改善症狀和解決問題;如果在注意力有部分失調或不知如何協助調整時,是否能有非藥物或早於藥物處理的因應策略?在思考該怎樣輔助和強化小孩個別注意力神經生理心理發展,又不致於造成刺激源過多而致學習分散或過度集中單一刺激源造成焦慮強迫症狀產生,我很幸福和臺安醫院兒童心理師團隊一起努力找尋並製作注意力訓練教材和課程。

  在經過這幾年反覆實證醫療的施測和評估,發現兒童遊戲自有一套「由簡至繁,從易而難」的注意力成長成熟的軌跡脈絡;從嬰兒的視動學搜尋和手眼協調訓練(如翻身、坐爬、行走、表情等),到幼兒對玩具物體的觸摸拆解和親子間的比手畫腳,直到運筆塗鴨、畫線畫圖的二維空間平面運用,正好演繹注意力發展的系列表現(選取、專注、持續和轉移這四個面象),所以針對可用手指或直接握筆的小孩,設計五種類別的專注力遊戲訓練圖本,教導他們如何在純粹繪本書本的視覺刺激中去逐步建立自我專注力系統,同時更進一步邀請家長(或照顧者)加入遊戲,和孩子穩定培養健康的情緒和良性的互動,在正向積極的情感滋養,和樂觀進取的挫折忍受,學會注意力靈活運用的幸福回饋。


  從「七十而隨心所欲不踰矩」的至聖名言,就可瞭解人一生都在專注於專注力的掌控;但現代父母和老師可能無法忍受到七十才達到此一境界,總希望孩子七歲甚至更早就能「知所進退,動靜皆宜」,而非該注意的不注意,不須注意的卻比誰都專心的矛盾窘境。且讓我修一用語「若要孩子專心,除非父母莫為」,那「父母莫為」是什麼呢?少沉溺於電視網路、電動,不要多流連於花花世界和不健康嗜好,更不要以為成天打拚工作努力賺錢孩子就會感激涕泣專注回報。


  其實我們的寶貝要的是「爸爸媽媽,我們一起來玩嘛!」從良好親子行為回饋正面穩定情緒進而塑造積極專注思緒,能夠在遊戲中歡笑裡成長茁壯,不就是培養專注力「潛移默化」的最高境界呀!

 

出處書名:《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
作者:
 許正典 林希陶
出版社:新手父母

資料來源:http://pchomekids.pixnet.net/blog/post/3132847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wa072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